文 / 潘丰泉
在常人眼里,所谓艺术,就是将客观表象描摹到某种相似度,就能得其神韵。换句话说,即使逼真地模仿了各种客观形态,真实地再现所有的一切,如乐器模拟自然界某种生灵弹奏出不同的声音,似水的流动或鸟的鸣叫等等,它们可以柔情似水,悦耳动听;甚至莺歌燕舞一般,让人如临其境等等。但这一些,都无法从精神深处打动人。因为,只满足于一般的声音美感、或视觉享受,无疑会将艺术表面化。
可见,艺术表现是一个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唯有拒绝平庸,才能从艺术不同角度给人以视觉震撼力,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是也。
在绘画艺术前行的路上,尤其当现代艺术一次次大踏步的迈进,始终存在着一种如何展现绘画语言的独特性与突破各种平庸的问题,它们不停地困扰着艺术家的创作手脚和探索思路,总是牵动着那些一直为追求艺术个性表现,以图有所突破创新的艺术家们,那些永不满足于既有表现手法或绘画语言一成不变的艺术家们。
一切艺术创造,从来就在构思立意上有所拓展,推陈出新。谁也都不想一味地重复旧有的语言形式,更不想以一种现成的手法,一般模仿或简单再现客观形态,故拒绝平庸构造崭新的艺术语言是创新之动力,绘画生命力之源泉。不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无一不是在提醒人们,唯有从内容和形式这两者上探索表现,才不至于偏离正常的轨道,有望形成新的表现语言和画面,使一切创新有根有据,不是空穴来风。在形式主义绘画出现之前的19世纪,人们对创作内容的要求,大都基于一种久已习惯了的写实风格,可以说,它们基本构成了艺术表现的前提。于是,对创作内容认识愈加深入,以及所掌握的素材更加全面,就能对每个画家手上的构思有更完整的深化体现。我们从产生于这个时期西方许多很有影响力的写实主义绘画作品的描绘上,不难看出,都是从这方面去挖掘表现的,当观众欣赏这一件件每个细节处理得几乎相似的画面,致使之间也有大同小异的变化,但最终还是在写实手法的一步步导引下,有针对性朝着这一方面去考察品味画面各个细节、内容。而且,正是这些立足反映现实社会内容的写实主义作品,以及它们无所不在和深入细致的表现手法,包括形成相对真实的画面,比如观众被各种展开的视觉魅力(如追求戏剧情节效果)所吸引等等。一直以来,它左右人们的观赏习性已达几个世纪。
众所周知,艺术家及其作品,总是与社会与大众处在一种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带关系。谁都无法脱离现实生活去凭空捏造,更不能一成不变重蹈旧辙的不思进取。于是,在不断变革的艺术进程中,绘画也很自然地反映出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如果说作品的艺术深度得益于所表现反映的内容,那么,出现在19世纪那场纷纷扰扰且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运动,尤其在走向对形式语言关注的每个层面以及大量充满探索激情表现的画面上,则是艺术如何更直接地反映每个人内心情绪表现的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根本性的观念突破。当人们更关注绘画作品形式构成元素的时候,就是对以往艺术作品非得要反映社会内容这一界线的重新认定。那么,以往一味地强调作品内容有多么重要的一些理念,则多少不合时宜而格格不入。于是,19世纪后期这场现代艺术思潮,已开始将艺术表现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观念之中,赋予了艺术一股新的不同于以往而是充满创新活力的探索激情,在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拓展上,无疑有其现实意义,它使绘画所表现的每一个过程以及最终人们观赏它的时候,都将与以往那些先入为主的表达层面有所不同。而之前,一味强调内容有情节、画面有叙事效果的写实绘画,统统在这场现代艺术革命中,不是“面无起色”,就是处在一种相对停滞不前的尴尬状态下。
在现代艺术方兴未艾之际,尽管以各种形式主义面目出现的创意无奇不有,或光怪陆离,但画家杜尚一出场就有不俗的表现,似乎由他一人,就可以站在现代艺术运动的制高点振臂一呼,于是,一个无人可及、众人仰视的强者,一个带有英雄主义色彩引领艺术时尚的风云人物出现了,这就是杜尚。
尽管还有后来的《雪铲》、《巧克力研磨器第2号》、《敏捷的裸女们截断了国王和王后的道路》以及《泉》和《蒙娜立萨》等一些达达主义的东西,但最让人称道的还是那一幅参加了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览,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的画作《下楼梯裸女》。虽然,画面内容只是描绘了一裸女走下楼梯的整个过程,却被这位在现代艺术运动场上最具英雄特质的画家,想象并描绘成犹如一架永不停止转动的机器一样,或如一位正翩翩起舞的现代舞者的舞姿一般的多维视觉效果,而显形式表现的不一般化,风格上的特立独行。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主义观念下,多维视觉语言表现的一些构造特点,即与以往写实画面那种完全注重“静态”表现效果不同,全然以强调“动感”的视觉形象出现。可见,唯现代艺术观念表现的杜尚,眼光独到,拒绝平庸。其迥异处,已不再以大家熟悉的那一套重复再重复的惯常写实手法,直接再现裸女下楼梯的整个过程,因为这样简单的描绘,就如同本文开篇提到的像乐器模拟鸟的啼叫水的流声一样,再庸俗不过再普通不过了。
如上所述,当人们欣赏一幅好画的时候,大致基于这两点:一,有无好的内容?二,有无形式新意?不够,现代艺术一个突显的理念,往往将形式语言或风格化的东西,看得比题材或内容还要重要,就像《下楼梯裸女》这幅画。倘若杜尚还一如既往地沿着写实这样自然主义化思路,一味或一般性地简单模仿刻画一个裸女走下楼梯整个过程的画面,是很难有出彩的面孔出现,更无法作为20世纪现代艺术史上一幅经典的画面,被永久陈列于展馆为世人所欣赏,也不会频繁见之于各种画册杂志上,为媒体大众所熟知。
人们之所以欣赏这幅作品,是因为艺术家杜尚在处理这一情节表现上,完全将探索形式语言表现为艺术之终极,把握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感觉而形成这一崭新的视觉画面——这对于当时由写实手法牢牢掌控的画坛来说,显然十分新颖而颇具视觉冲击力。故这幅《下楼梯裸女》,自然而然地成为杜尚所有作品中最具创意的神来之作。也因其画面形式语言的独特处理,使观者不再要求对这类题材的表现,是否还需要以写实手法再现之?相反,人们好奇心在于,这样一个看似十分平常且内容简单,至少是属于那类十分乏味的一般题材,却因为艺术家杜尚运用了在当时尚处于一种全新观念的艺术手法,尤其是那种几何形式构成的处理效果,使得人们无法按照过去老一套评判标准,对这幅作品内容作过多诠释。
可见,拓展形式语言对于一个艺术家风格形成,尤为重要。它无时无刻地提醒艺术家,只有那些“有意味”的绘画语言,才能使一件件创作别开生面。
正是这场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人类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艺术运动,它如同一道划过漫长静寂之夜的闪电,虽短暂但光芒四射。更由于通过这一场现代艺术运动所形成的这一幅幅作品,无论是视觉效果或内在表现方面,都有那么异样或鲜活的感觉,一时间,使得之前以古典审美为基础之上形成的各种表现手法,无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阵痛”。这是“一场疾驰、闪电般夹杂着冰雹式的狂风骤雨”,猛烈冲击那虽已形成为一种固有却属陈旧的表现手法。显然,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势态,犹如水银泻地般渗透画坛上的每个角落,完全改变了古典某些艺术形式以及人们久已习惯的欣赏模式。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同杜尚《下楼梯裸女》的出现,正是现代艺术展开的最为迅猛激烈的20世纪,从中促使那单一或一成不变的写实手法在语言方面有所拓展,努力形成与所表现现实生活画面得到更吻合的新的绘画语言。
现代艺术经过19世纪后期的一番推波助澜日渐成熟,人们由原本的无法接受或处于观望中,到如今变的以更多宽容之心接受一些现代艺术理念,以及它所带给人类一场全新的视觉审美感受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所展现的正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场风格语言化的现代视觉革命。
从最初的受排斥拒绝,到引起轩然大波而今是现代艺术领域(其实它属于架上绘画)颇具影响力的《下楼梯裸女》这一幅作品,从一些现象看,似乎一种新事物出现之后,总有被接受或被怀疑冷落的时候,但最终只有两种结局,好的话,普遍受欢迎成为有影响力的作品,坏的时候,则一文不值无人问津被世界抛弃,这似乎也成了一种概莫能外的自然规律。杜尚是幸运的,终归是现代艺术道上的得意者,也许他精力充沛最后是有恃无恐,才有了对某些名画或曾由他个人完成的作品,里里外外地来个“外科手术”式“横扫一切”的极端行为,出现了像《长胡须的蒙娜丽莎》这样让人看了十分荒诞且一时无法接受的画面等。那么,这样一些做派是否属正面、积极的?至今仍有不同看法。他一意孤行干脆拒绝架上绘画,一条道上向达达主义去了。但艺术终究是严肃的,玩世不恭也好,否定之否定也好,就像在他手上形成的那一件件达达主义观念作品,虽然,与许许多多的架上名画一并陈列于各大美术馆,给观众带来丝丝好笑的同时,其中透出的荒诞乃至虚无主义态度,让人免不了对它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或许也达到了一种扬名立万的效果,足够他出尽风头)。但这一幅《下楼梯裸女》,却让业内人士对它赞赏有加,也让印象中的达达主义代言人、始作俑者杜尚,以另一个严肃清新的艺术家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特立独行于现代艺术道上。因为,其构思手法是在继承古典绘画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之后,个人一些达达主义观念行为艺术,则是彻头彻尾地抛弃了人类文明的经典与精神实质的东西。
每一个时代,总会出现一些在不同领域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敢越雷池一步,并带给社会震动的弄潮儿一样,现代艺术之所以能在近百年内,表现得如此生机勃勃,似拉朽摧枯般开创了许多新的东西,在于有了像艺术家杜尚身上一种敢破敢立的锐气,才能掀开人类艺术史上崭新的一页。本来在惯常的写实手法处理上,当一幅画面只表现了一种内容,就要尽可能避免某一个动作或形态多次反复重叠出现,因为它即违背了一般事物的客观规律,更是写实手法所不允许的。但由于画家杜尚不同于以往惯常的手法,走的是形式探索之路,即大胆淡化了画中裸女五官形神的具体刻画,以更加平面空间的穿插叠加的形式手法,于是,一个裸女下楼梯时那生动优雅的姿态,似翩翩起舞的舞蹈家一样,被画家多次重复并鲜明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人们透过裸女走下楼梯时那富有节奏感的一连串脚步声,仿佛听到了19至20世纪一场现代艺术革命,正迈开有力的双脚,其声正响彻云霄犹如画坛之上空。从这意义上说,由写实绘画手法掌控了一千多年的画坛,是需要以更开放的意识,以更活跃的姿态,让各种多维多元艺术语言组成的形态,以一种新的视觉面目出现在人类迈向20世纪崭新的舞台上。
由艺术家杜尚先生创造这一独特的绘画形式和效果,除了引起现代西方画坛不小的震动之外,也备受东方艺术家们欣赏借鉴。如上一世纪,在画坛掀起的一股轰轰烈烈的“八五美术思潮”运动,一时间不少强调多维视觉形式探索的画展频频亮相,其中就有一些画面借鉴了由杜尚先生所创造的这一独特形式——一种属于架上绘画(有意思的是,被他本人否定的一文不值多数是架上绘画,而引起艺术界更多注意,则是他本人这幅仍属于架上绘画——一幅有点“命途多舛”的作品,且影响力经久不衰,尽管在他一生中还有不同的艺术取向。)多维视觉语言探索的作品。无疑,这是—种新的不同于古典写实绘画的风格化语言展示,它对于突破传统中国绘画某些僵化甚至是陈旧的形式手法,将起到一种有效的拓展作用。
(作者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兼美术系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